超職教育:青春期孩子最忌諱的8件事!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3歲左右開始逐漸邁入青春期,隨之而來的叛逆問題也日漸凸顯。但現(xiàn)在孩子生活條件好,發(fā)育比較快,可能會提前進入青春期,加上孩子們平時會上網(wǎng),能看到萬千世界,所以會加速“成人化”進程。
身體是發(fā)育超前了,但心理狀態(tài)沒跟上步伐。
不成熟的心理和成熟的大腦住在同一個身體里,難免會不協(xié)調(diào)。
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很迷茫,很無助。
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新聞,上海一個14歲男孩因為功課壓力大,和父母發(fā)生了爭吵。
情緒失控后他賭氣吞下鉛筆芯、膠帶等物品,嚇得父母趕緊報警送孩子去救治,幸虧結(jié)果沒有什么大礙。
而青春期的“副作用”也不止于此,孩子會迷戀奇裝異服,會想談戀愛,處處反對父母的行為。
就如這陣子大火的美劇《亢奮》,里面是滿滿的青春期荷爾蒙,那些孩子們在迷茫中叛逆,揮霍著短暫青春。
青春期,一不小心就會走歪路。家長該怎么辦?
李玫瑾教授說:“對于12歲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示弱。”
青春期孩子最忌諱的8件事
01、父母管得太緊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個剛中考完的學生,他不想上學了,只想背上背包去尋找詩和遠方,浪跡天涯。父母很著急,他爸爸一門心思想讓孩子“恢復正常”。
這個男孩在采訪中說出了不愿上學的原因:
“永遠都是他們說了算,買衣服鞋子都是他們買,什么都要聽他們的,我有時候說都沒說完,他們就直接拒絕。他們永遠都覺得我不行。我恨他們,我傷害自己就是要向他們證明,我有勇氣,我可以做到。”
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yè)去,趕緊去上學。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應(yīng)”。
02、隱私被暴露
有個媽媽偷看女兒日記,被女兒發(fā)現(xiàn)了,母女大吵一架,女兒離家出走。這個媽媽很委屈,覺得為什么就是“看了看日記”孩子反應(yīng)就這么大。當采訪人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后,這位媽媽沉默了。采訪人問:假設(shè)你同事辦公桌上有本日記,你會去看他的日記本嗎?媽媽說不會。接著采訪人又問,那你為什么要看孩子的日記?媽媽說,我就是想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們是你們的父母,是你的監(jiān)護人,看下你的日記怎么了?你一個小孩子能有什么隱私?你不想讓我們知道的事,那肯定事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
不管父母和孩子有多親密、多坦誠,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慢慢也會有不愿意和人分享的事情,如果公開被展示,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缺失安全感。
李玫瑾認為,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把孩子當做大人來看待,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隱私。
03、不讓孩子參與家庭大事
在10歲左右,孩子會非??释麉⑴c一些討論,尤其是跟家里事情相關(guān)的。
父母如果不給孩子這個機會,只是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的自尊心會受挫。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給出有用的建議,而是給孩子機會表達看法。
會表達自我的孩子,不管在學校還是以后工作了,都會過得比同齡人順利。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事務(wù),哪怕是簡單幫忙買菜。
04、從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出現(xiàn)問題,往往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到:愛只會導致結(jié)果而不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孩子小時候還好。一旦到了青春期,各種問題就都會爆發(fā)出來。因為,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家長還在按著“老傳統(tǒng)”來。當孩子對你不尊重的時候,你一定有不自重的表現(xiàn)。心理學家珍妮弗通過研究認為,孩子若是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就會潛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擁有更多積極的行動力。家長們可以像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母親鼓勵孩子那樣:
"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努努力超過前面那個人就好""再加把勁比之前的自己好一點就行"
05、完全忽視孩子的社交
這類教養(yǎng)方式可以說和第一種大相徑庭,是兩個極端。
前面有父母管教太嚴,這里就有父母大撒手。
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從不過問。
孩子學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從不過問。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媽媽一門心思抓學習,別的不管。
他爸爸財大氣粗,要錢就給,別的不問。
導致朱朝陽心理逐漸扭曲,至于他交了什么朋友,父母也沒發(fā)現(xiàn)。
最后釀成一場悲劇。
06、限制孩子的興趣
《守護解放西》中有一男生跳河輕生。
家人趕過來時已經(jīng)晚了。
在警察詢問時,男生的家人一直埋怨,說都是因為他天天不務(wù)正業(yè),喜歡漢服那些東西,精神才不正常。
現(xiàn)在有不少青春期的孩子癡迷手辦、漢服、畫畫、游戲等,家長感到很難理解,也怕孩子從此放棄學業(yè)。
但孩子不一定這么覺得。
有很多孩子視自己的愛好為精神支柱,正是熱愛,讓他們在某個領(lǐng)域持續(xù)鉆研,有耐心也有恒心,這不見得就是壞事。
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平衡愛好和學習,合理分配時間。
另外,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興趣做減法。
在網(wǎng)上什么都能找到,孩子一定會有很多感興趣的項目。
今天喜歡漢服,明天又愛上了舞蹈。
這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專注于一個愛好,培養(yǎng)他的專注力。
07、不停嘮叨
嘮叨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對孩子不信任、甚至帶有指責意味的表現(xiàn),是一種看不起人和不尊重人的交流方式。
但青春期的孩子極度需要被認可,被肯定。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說過:
孩子處于青春期,這個階段充滿刺激和喜樂,也充滿憂慮、惶惑和煩惱,學生最需要扶植,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
這個時候你要回避和他直接的沖撞,有什么問題可以求助于老師和他的同伴,不要試圖改變他。
你就記住,多做飯,把飯做好一點,少說話,就這兩句秘訣,你們母子或母女關(guān)系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孩子喜歡吃什么你肯定知道,你應(yīng)該做他喜歡吃的,做好了叫他來吃飯。
孩子不愛理你,你要學會寬容等待,過了這個階段就什么困擾都沒了,和他說話的日子還長著呢!
08、不會夸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很希望得到周圍肯定。
但大部分父母覺得,初中以后學習緊張,競爭壓力大,學習好才值得被夸。
其實不然。
我們夸青春期孩子要說他懂事,比如媽媽爸爸生病了他照顧,在學校幫助別人非常善良。
比如,有個孩子就跟媽媽說,班上有個孩子被孤立了,大家都不理他,但我覺得他人很好,上次我們一起救了一只貓,我想跟他做朋友。
這媽媽就夸孩子,你真善良,不隨波逐流。
一定要肯定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過人之處。
怎么溝通孩子才愛聽?
知乎上有個問題:成長過程中,是什么導致了孩子不愿意跟家長溝通?高贊回答:
“你問我為何不愿意跟你溝通,我告訴你原因,得到的卻只有否定、責怪、不理解。難道我不是試圖溝通嗎?阻斷溝通的到底是誰?現(xiàn)在我連這些也不想說了。無話可說,好過爭吵。”
當孩子滿心歡喜分享自己買的漂亮本子時,父母反而一通數(shù)落:你錢多的沒處花是不是?哪來的錢?這時候孩子不搭理你,根本不算什么。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行為、尊嚴,青春期的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就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父母效能的創(chuàng)始人戈登曾說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實他們深愛著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養(yǎng)育方式。”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創(chuàng)網(wǎng)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