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氫燃料電池 為軍用裝備注入活力
原標題:便攜式氫燃料電池 為軍用裝備注入活力
典型案例
小朋友能一手合握,你見過如此迷你輕便的氫燃料電池嗎?這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李星國團隊研發(fā)的便攜式氫燃料電池,這款電池使用25克的氫燃料棒,實際發(fā)電量可達25Wh,而一臺常用的手機電池電量為15Wh。
“便攜式氫燃料電池可以為手提電腦、相機甚至戶外作業(yè)耗電機器持續(xù)提供電能,供電時間成倍高于各類蓄電池,也不會像普通的蓄電池一樣耗時充電,不僅具有廣泛的民用市場,還大有軍用裝備領域的發(fā)展空間。”該實驗室副教授鄭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所在的團隊憑借著該技術走上了“參軍”的道路。
便攜式氫燃料電池成“潛力股”
“效率高、無噪聲、環(huán)境友好是氫燃料電池的三大優(yōu)勢。業(yè)界也都認為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yè)是一個長期的朝陽產業(yè)。”鄭捷表示,直接將化學能轉換為電能,不需要經過熱能和機械能(發(fā)電機)的中間變換,這是氫燃料電池高效的秘訣;運行安靜,噪聲大約只有55分貝,相當于人們正常會話的水平;氫燃料電池的基本原理是電解水的逆反應,反應產物只有水,污染近乎為零。與普通的氫燃料電池相比,研發(fā)難度更大、集成度更高的便攜式氫燃料電池在人們戶外休閑、作業(yè)和軍隊執(zhí)行野外任務過程中都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
“便攜式氫燃料電池憑借諸多優(yōu)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必須以氫氣為燃料,而我們團隊最擅長的領域正是儲氫材料,其中MgH2是最具有應用前景的。”鄭捷告訴記者,MgH2的作用是將氫以原子態(tài)形式存儲在材料內部的空隙中,需要時通過與水的反應將氫釋放出來,而以發(fā)電為核心的氫燃料電池則是消耗氫,二者是密切相關卻又完全不同的系統(tǒng)。
在民用市場“開疆拓土”
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李星國團隊的“跨界”呢?
“2015年1月,我們在一次偶然機會中參加了與燃料電池相關的研討會。與會的還有一些軍方專家,在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到各個兵種對燃料電池都很感興趣。”鄭捷回憶,既然團隊有儲氫技術的基礎,為何不向前跨越一步?當然,一次的交流遠遠不夠,在隨后的3年時間里,李星國團隊逐漸與軍方相關單位開始了密切交流和戰(zhàn)略合作。
李星國團隊通過對納米MgH2的活化,使其與水迅速反應,達到了均勻且快速釋放氫的目的,這種即產即用的方式使氫氣壓力大大降低,提高了安全性,從而降低了對儲氫罐外殼的要求,即足夠安全的反應控制可以利用輕便的材料代替原本的金屬外殼。如此一來,成本自然會大幅降低,對于士兵而言,負重也得到了有效緩解,這也是與軍方合作的契機。
在基礎研究功底的助推下,李星國團隊很快做出了樣品――一個邊長15厘米左右的立方體。其實這種便攜式氫燃料電池的形狀并不固定,為了在某些狹小、固定空間的軍用裝備上使用,儲氫、發(fā)電以及電控單元被“貼心”地設計成了3個模塊,可以根據(jù)服役空間進行組合和拼裝。
“家里有糧,心里不慌。”鄭捷將團隊的技術和產品形象地稱為“家里的糧”。前不久鄭捷不僅帶著“家里糧”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大賽,還多次為中學生進行科普活動,未來還有可能在民用市場上“開疆拓土”。
需求對接決定了“參軍”之路是否順暢
雖然現(xiàn)階段還算順利,但鄭捷坦言,前些年也走了許多彎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當時對軍方的具體需求不甚了解。”鄭捷舉例,出于成本的考慮,傳統(tǒng)的儲氫材料通常是設計成可重復使用的,即儲氫材料中的氫使用完畢后可再次充入新的氫,繼續(xù)使用。但在軍方看來,戰(zhàn)士執(zhí)行野外任務時基本沒有重復加氫的條件。“只有在了解到這個需求并設計了一次性的輕便氫燃料棒,我們才算擁有了‘參軍’的敲門磚。”鄭捷表示。
“需求對接決定了大學、科研機構以及有研發(fā)能力的企業(yè)是否能走上‘參軍’之路,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決定著一個團隊在這條路上能夠走多遠。”在鄭捷看來,一些團隊在軍民融合的大浪淘沙中保留下來,自然也有很多團隊在激烈的競爭中鎩羽而歸,再觀這些一如既往“堅挺”著的團隊,無一不具備解決科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實不止于軍民融合項目,也不論地域、時期、獨研亦或是合作,強硬的專業(yè)素質和高超的科研水平始終都是一個研發(fā)隊伍的“鐵飯碗”。(于紫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創(chuàng)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