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深:黨委書記、校長  李樹深,男,漢族,1963年生,河北人。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 /> 欧美一级做a影片爱橙影院,狠狠操美女

成人不卡在线,日日夜夜网站,国产精品天天看,日韩理论在线播放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介|領導班子成員名單|中國科學院大學地址

教育 2021-08-23 16:34:47 來源:中創(chuàng)網(wǎng)


中國科學院大學領導班子
 

  李樹深:黨委書記、校長

  李樹深,男,漢族,1963年生,河北人。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主要從事半導體器件物理研究。
 

  董軍社: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

  董軍社,男,1962年12月出生,陜西省周至縣人。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正局級)、副校長。

  1983年畢業(yè)于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地質學系,獲地質學工學學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獲長安大學地質學理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1996年至1999年任古脊椎所所長助理兼科技處處長。1999年至2006年任古脊椎所副所長。2001年至2005年赴西藏掛職,任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副秘書長。2006年至2008年任古脊椎所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所長。2008年至2014年任古脊椎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2014年6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其中,2014年6月至12月任黨委常務副書記(正局級)、副校長,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任黨委副書記(正局級,主持工作)、副校長,2016年4月起任黨委常務副書記(正局級)、副校長。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兼任中國科學院黨校副校長。
 

  肖作敏: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肖作敏,男,1968年3月出生,江西省泰和縣人?,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正局級)、紀委書記。

  1991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精密儀器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91-2000年在中科院微電子中心工作,曾任助理工程師、主任辦公室主任、中心辦公室主任、中心主任助理等職務;2000-2003年,在西藏科學技術廳工作(援藏),任黨組成員、副廳長;2003-2011年,在中科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工作,曾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等職務;2011-2014年,在新疆科學技術協(xié)會工作(援疆),任黨組成員、副主席(2014年7月起,正廳級);2015-2019年,在中科院軟件研究所工作,曾任副所長(正局級)、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等職務。2019年1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正局級)、紀委書記。
 

  王艷芬: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

  王艷芬,女,1969年6月出生,山東省濰坊市人,教授?,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局級)、黨委副書記。

  1993年畢業(yè)于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2001年,任職于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2002年底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生院副院長、紀委書記,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等職。2018年5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局級)、黨委副書記。

  長期從事我國草地/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對人類活動干擾和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研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基金委中美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等科研項目,主持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綜合考察,獲西藏自治區(qū)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青海省科學進步二等獎等獎勵。兼任中國生態(tài)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山地綜合發(fā)展中心獨立理事等。
 

  高隨祥:黨委副書記

  高隨祥,男,1962年12月生,陜西省延川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科學院黨校副校長。

  1983在延安大學數(shù)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在鄭州大學數(shù)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1998在中國科學院應用數(shù)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作博士后。200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xiàn)中國科學院大學)任教,其間先后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數(shù)學教學部副主任,招生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考試中心主任,院長助理,網(wǎng)絡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黨總支書記、校長助理。2015年5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其間,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兼任副校長,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兼任紀委書記),2019年12月起,兼任中國科學院黨校副校長。

  主要從事運籌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教學和網(wǎng)絡優(yōu)化方向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興趣有:圖論及其應用,網(wǎng)絡最優(yōu)化模型及算法,組合最優(yōu)化算法設計與分析,大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及其應用。致力于組合最優(yōu)化模型算法及其應用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科研項目和企業(yè)橫向研究課題10余項,在計算復雜性和通信網(wǎng)絡優(yōu)化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獲中國運籌學會“中國運籌學應用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等獎項,獲得國家專利7項。編著出版的研究生教材《圖論與網(wǎng)絡流理論》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苗建明:副校長

  苗建明,男,1963年6月出生,山西省太原市人?,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正局級)。

  1986年畢業(yè)于太原機械學院(現(xiàn)中北大學)自動控制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9月考入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控制理論及應用專業(yè)攻讀碩士,1989年11月轉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1991年獲碩士學位。

  1986年7月至1988年8月,在太原機械學院自動控制系任助教。1991年4月起,在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任教,先后任研究中心助研、中關村分部副主任;1995年9月起任院長助理,期間先后兼任財務器材室主任、院辦主任、培訓中心主任。

  2000年8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

  2003年12月至2014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黨校副校長。期間:2003年至2012年6月,兼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任中科院懷柔科學城專項辦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直屬黨總支書記、副主任(正局級)。

  長期從事領導干部培訓和科技人員繼續(xù)教育工作,并致力于培訓理論、領導力和科研院所黨建研究,提出的“干部培訓三維模型”和“領導力五力模型”已成功用于中科院局所級領導干部培訓規(guī)劃和項目組織實施中。
 

  楊國強:副校長

  楊國強,男,1963年11月出生,安徽省阜陽市人?,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198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yè)于中科院感光化學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1993年在京都大學、日本學術振興會任博士后研究員;1996年至1999年在美國依利諾伊大學化學系任博士后/研究助理;1995年、2001年和2003年在法國阿爾薩斯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

  曾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光化學開放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主任、科技處處長、所長助理、副所長;中國化學會秘書長。2015年5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兼任化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化學所和分子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光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光化學系列會議國際組委會委員,亞洲大洋州光化學理事會副理事長;

  J. Photochem. Photobiol. A:Chem.助理主編,J. Photochem. Photobiol. C以及《影像科學與光化學》《化學通報》《高壓物理學報》編委。在光功能化合物和功能材料的分子設計、材料合成、性能及其作用機理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了極端高壓條件下光功能材料的性質研究;發(fā)現(xiàn)并證明了三芳基硼化合物的雙激發(fā)態(tài)熒光發(fā)射性能,提出了利用三芳基硼化合物作為新型多功能熒光探針的作用機理和應用開發(fā);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了基于分子玻璃超高分辨光刻膠的研究,研發(fā)出了用于極紫外和ArF光刻(193nm)的超高分辨光刻膠。在Angew. Chem. Int.Ed.、JACS、Nature Comm.、ChemComm、Ana.Chem. 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研究論文240余篇;獲得授權發(fā)明專利23項,另有申請專利20項。
 

  徐中平:副校長

  徐中平,男,1964年3月出生,安徽省宣城市人,教授?,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1985年7月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應用數(shù)學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1月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00年1月至12月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國際會計中心訪學。

  1985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財務處處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劃財務處處長,中國科學院大學計劃財務處處長、總會計師、校長助理等職務。2017年1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從事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教學研究工作,曾獲得2007年全國行政事業(yè)單位資產(chǎn)清查先進個人稱號,2017、2018 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財務資產(chǎn)管理改革杰出貢獻獎。
 

  牛曉莉:副校長

  牛曉莉,女,1970年3月出生,遼寧省遼陽市人?,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199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7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獲哲學碩士學位。

  1992年8月至1997年8月,在北京醫(yī)科大學(現(xiàn)北京大學醫(yī)學部)人事處工作; 1997年8月起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歷任院辦公室副主任、宣傳部副部長、學生工作部部長/學生處處長、團委書記、教育管理黨總支部書記、黨委辦公室主任/校辦公室主任、黨政辦公室主任、機關黨總支部書記、機關黨委書記等職務。2017年1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董紀昌:副校長

  董紀昌,男,1974年7月出生,山東省冠縣人,教授?,F(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03年7月于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任教至今。2012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院長、校長助理等職務。2019年1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房地產(chǎn)經(jīng)濟與金融、PPP理論與實踐、宏觀經(jīng)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擔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應急管理項目以及財政部、住建部、國家發(fā)改委等部委委托的研究課題,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優(yōu)秀會員等榮譽與獎勵?,F(xiàn)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數(shù)量經(jīng)濟學會副理事長等。
 

  吳岳良:學術副校長

  吳岳良,男,1962年2月出生,江蘇省宜興市人。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qū))主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

  1982年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1987年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7-1996年在德國和美國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研究。1996年起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主任、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卡弗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在基本粒子物理與量子場論、引力量子場論與統(tǒng)一場論及量子宇宙物理等領域做出一系列獨創(chuàng)性工作?;谧匀灰?guī)律與時空坐標無關假設和規(guī)范對稱性,引入雙標架時空概念與規(guī)范型雙協(xié)變矢量引力場,提出和發(fā)展引力量子場論;基于時空維度與基本粒子超自旋荷的關聯(lián)和對稱原理,在引力量子場論框架下創(chuàng)建統(tǒng)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的超統(tǒng)一場論,闡明規(guī)范對稱性的引力起源,揭示引力規(guī)范幾何的對偶性質。提出和發(fā)展量子場論圈正規(guī)化方法,克服量子場論無窮發(fā)散困難,應用于規(guī)范量子場論、有效量子場論、手征場論、拓撲場論和超對稱以及量子引力等研究;導出低能量子色動力學(QCD)的動力學自發(fā)對稱破缺機制,發(fā)展和建立自洽的全息QCD模型。在拓撲場論研究方面,給出廣義Chern-Simons上同調(diào)示性類遞推公式的簡化推導和普遍關系,應用于規(guī)范量子場論大范圍拓撲性質和量子反常起源等研究。提出基于時空基本對稱性的暗物質模型和全息暗能量模型以及早期宇宙暴脹模型。在正反粒子-宇稱反演對稱性破壞和夸克-輕子味物理方面的工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曾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擔任科技部973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預研”首席科學家和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項目“物質深層次結構和早期宇宙演化”學術帶頭人。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科技部攀登項目等項目研究。

  ......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chuàng)新型大學。

  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發(fā)端于中國科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1950 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研究實習員的招考和培養(yǎng)工作。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中央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布《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中央教育部所屬高等學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1955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由 周 恩 來 總 理 簽 發(fā) 后 頒 布 實 施。1964年9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試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1977年,中國科學院率先恢復研究生招生,為適應各研究所招收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需要,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1978年,恢復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入學。1982年,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研究生院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2000年12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并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并于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截至2020年12月,國科大有專任教師3091名,其中兩院院士178人;各培養(yǎng)單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285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276人(含中國科學院院士23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9人)。

  截至2020年12月,國科大有在學本科生1645名;在學研究生5.42萬名,其中博士生占近52%;在學外國留學生1751人,其中外國博士生1088人,外國博士生數(shù)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國科大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授權學位自主審核的20所高校之一。根據(jù)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國科大30個學科被評為A類,其中A+學科18個。在2021年5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數(shù)據(jù)中,國科大國際排名49位,位列內(nèi)地高校第一位。在全部22個學科排名中,國科大材料科學和化學學科躋身ESI前萬分之一行列;材料科學、化學、環(huán)境科學與生態(tài)學、工程、植物和動物科學、農(nóng)業(yè)、地球科學7個學科進入ESI前千分之一,18個學科進入ESI前百分之一學科。
 

地址、乘車路線
 

  玉泉路校區(qū)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qū)玉泉路19號(甲)  郵編: 100049

  自駕及乘車路線

  A.北京站:乘2號線地鐵,復興門或建國門轉乘1號線地鐵到玉泉路站下,A出口(西北口)向西50米即到;

  B.北京西站:乘373路公共汽車到玉泉路口東站下車,向西過路口80米即到;

  C.北京南站:乘4號線地鐵,西單轉乘1號線地鐵到玉泉路站下車,A出口(西北口)向西50米即到;

  D.北京北站:在西直門乘2號線地鐵,在復興門或建國門轉乘1號線地鐵到玉泉路站下,A出口(西北口)向西50米即到。
 

  雁棲湖校區(qū)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qū)雁棲湖東路1號  郵編:101408

  自駕及乘車路線

  A.北京站:乘2號線地鐵,在東直門站下車,從B出口出,于東直門公交樞紐換乘936路公交車到懷柔區(qū)懷北莊站下車,路西即到;

  B.北京西站:乘坐301路,在長椿街路口東下車,步行至長椿街地鐵站,換乘地鐵2號線,在東直門下車,從B出口出,于東直門公交樞紐換乘936路公交車到懷柔區(qū)懷北莊站下車,路西即到;

  C.北京南站:乘坐地鐵4號線,在宣武門站下車,然后換乘地鐵2號線,在東直門下車,從B出口出,于東直門公交樞紐換乘936路公交車到懷柔區(qū)懷北莊站下車,路西即到;

  D.北京北站:乘坐地鐵2號線,在東直門站下車,從B出口出,于東直門公交樞紐換乘936路公交車到懷柔區(qū)懷北莊站下車,路西即到;

  E.自駕車:上京承高速,從懷柔出口(14出口)出,靠左走"會都路"高架橋,沿高架橋G111出口出,向雁棲湖方向一直往北前行,過雁棲湖300米路西即到。
 

  中關村校區(qū)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東路80號  郵編:100190

  自駕及乘車路線

  A.北京站:乘103路公共汽車到展覽路站,轉乘319路公共汽車到保福寺橋南站下車,路東即到;

  B.北京西站:乘319路公共汽車到保福寺橋南站下車,路東即到;

  C.北京南站:乘地鐵4號線(安河橋北方向),在海淀黃莊站下車(C東南口出),至海淀黃莊東站乘坐630路(或運通109路),在保福寺橋南站下車即到;

  D.北京北站:從西直門乘坐地鐵13號線,在五道口下車,步行至城鐵五道口站,乘坐86路,在保福寺橋南下車即到。
 

  奧運村校區(qū)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大屯路3號  郵編:100101

  自駕及乘車路線

  A.北京站:從北京站乘坐地鐵2號線到鼓樓大街,換乘地鐵8號線至奧林匹克公園下車(西北出口),乘坐419路公交,到南溝泥河下車;

  B.北京西站:從北京西站出發(fā),乘坐83路公交,直達南溝泥河;

  C.北京南站:北京南站乘坐地鐵4號線,在平安里下車(東北出口),步行至平安里路口北,乘坐83路公交,到南溝泥河下車;

  D.北京北站:北京北站步行至西直門,乘坐85路,到南溝泥河下車。
 

教學科研單位

  數(shù)學科學學院

  物理科學學院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航空宇航學院

  工程科學學院

  人工智能學院

  化學科學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

  光電學院

  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

  未來技術學院

  海洋學院

  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學學院

  存濟醫(yī)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網(wǎng)絡空間安全學院

  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

  微電子學院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知識產(chǎn)權學院

  人文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

  藝術中心

  外語系

  心理學系

  中丹學院

  國際學院

  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tǒng)研究所

  環(huán)境材料與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qū))

  繼續(xù)教育學院


重點實驗室

  虛擬經(jīng)濟與數(shù)據(jù)科學研究中心

  大數(shù)據(jù)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

  計算地球動力重點實驗室

  真空物理重點實驗室


其他機構

  醫(yī)學中心

  基礎教育研究院

  建筑研究與設計中心

  創(chuàng)新方法研究中心

  環(huán)境經(jīng)濟研究中心

  培訓中心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


培養(yǎng)單位
 

  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谥袊茖W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yōu)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 國科大形成了由京內(nèi)4個校區(qū)16個院系和分布全國的118個研究所組成的培養(yǎng)體系。國科大各院系和中科院各研究所都是學校的培養(yǎng)單位。
 

  研究院所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國家天文臺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遙感與數(shù)字地球研究所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動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電子學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軟件研究所

  文獻情報中心

  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農(nóng)業(yè)資源研究中心

  微電子研究所

  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電研究院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長春人造衛(wèi)星觀測站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臺

  聲學所東海研究站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微小衛(wèi)星創(chuàng)新研究院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臺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天文儀器研制中心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廣州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華南植物園

  廣州能源研究所

  亞熱帶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yī)藥與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

  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電技術研究所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云南天文臺

  地球化學研究所

  昆明動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國家授時中心

  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青海鹽湖研究所

  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籌)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

  新疆天文臺


管理支撐

  教育業(yè)務部門

  學生工作部/學生處

  招生辦公室

  教務部

  培養(yǎng)與學位部

  本科部

  國際合作處/港澳臺僑事務辦公室

  中 科 院 黨 校 辦 公 室
 

  管理服務部門

  黨政辦公室

  黨委組織部/黨委統(tǒng)戰(zhàn)部

  紀檢辦公室/監(jiān)察審計辦公室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工會/教代會辦公室

  國內(nèi)合作處

  科研處

  人力資源部/教師工作部

  財務計劃處

  資產(chǎn)管理處

  總務部

  安全保衛(wèi)部/保衛(wèi)處

  基建處

  教學技術保障部

  校友會辦公室

  教育基金會辦公室
 

  直屬單位

  圖書館

  檔案館/校史館

  科學計算中心

  下屬事業(yè)法人單位

  培訓中心
 

  投資公司

  投資公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創(chuàng)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

分享:

掃一掃在手機閱讀、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