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品牌急補新能源缺口 中國品牌要不要奉陪?
如今的車市,新能源成功搶了SUV的風頭。
在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的生產和銷售市場的時候,政策的春風再一重燃了合資潮,外資品牌紛紛在華尋求落腳石。
一切都要從“雙積分”說起。今年9月,為了確保大力發(fā)展新能源車的方向,以及中國品牌新能源發(fā)展優(yōu)勢,國家正式推出“雙積分”政策。按照規(guī)定:從2018年4月起正式實施,對于傳統(tǒng)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產量或者進口量達到3萬輛以上的乘用車企業(yè),設定2019年與2020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為10%、12%。2020年以后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由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公布。
當外資品牌還在與中國品牌爭搶SUV市場的時候,這一政策如當頭一棒,讓很多車企急求解決辦法。雖說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大勢所趨,但很多外資車企仍然熱衷于所謂的深耕中國市場,琢磨消費者在傳統(tǒng)燃油車的購車心思。那未來怎么辦?大家都在望風。
再合資扎堆 自主態(tài)度迥異
與此同時,早在今年6月大眾集團與江淮汽車簽訂合資企業(yè)協(xié)議,成立“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共同經營電動汽車。國家發(fā)改委、商務部也發(fā)布了《外商投資產業(yè)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明確提出同一家外商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yè),不受合資企業(yè)僅限兩家的數量限制。
因此在新能源發(fā)展還存在不確定因素下,合資合作成為外資車企緊抓的一條救命稻草,促使了接下來眾多聯姻。
8月,雷諾-日產聯盟和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便在中國共同開發(fā)和銷售電動汽車。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持股50%,雷諾、日產各持股25%。
11月,泰汽車與福特亞太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達成合資協(xié)議,組建一家新的合資公司—眾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在合資公司中各持50%股份。新合資公司將打造一系列采用合資公司中國品牌的經濟型純電動乘用車產品。
以上是一拍即合的,當然也會有左挑右選的。近日有消息稱,寶馬公司正與全球其他汽車制造商談判,試圖尋找合作伙伴共同研發(fā)小型電動車,以降低未來Mini電動汽車的生產成本。長城汽車曾表示,正在與寶馬討論成立合資公司。
另外,戴姆勒在與北汽集團簽署新的框架協(xié)議后,又被吉利看重。據外媒報道吉利出資45億美元欲認購戴姆勒汽車公司5%的股份,計劃與其在新能源領域尋求合作。但戴姆勒似乎對吉利拋出的橄欖枝并不感冒。據相關人士表示,除了與北汽集團的“深厚情誼”外,根據北汽集團與戴姆勒簽署的框架協(xié)議,未來投產的純電動車有望貼牌奔馳,自家的招牌當然要用心經營。
除了上述這些放出消息的合資合作,肯定還有很多正在接洽。未來中國新能源領域的市場潛力自然不用質疑,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被拋出:合資能否如預期為中國品牌帶來利好?原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主任王秉剛認為:“從既往幾十年的汽車合資情況來看,我們并沒有用市場換到真正的技術。新一輪的合資潮在到來,會帶來一些好處,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前車之鑒自然值得警醒,但縱觀如今的大環(huán)境不難看出,中國品牌已經有了很大提升。針對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廣汽新能源獨立,一汽、長安、東風聯手......這一切清楚的表明很多車企開始立足本身,尋求適合的發(fā)展之路。大浪來了,誰也不能規(guī)避,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必然有起有伏,對于中國品牌缺的不正是磨煉。機會既然來了,拿出看家本領,上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創(chuàng)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